当前位置:跨文化园 > 跨文化园 > 详细介绍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历史背景

2013-03-01 08:00:00 发表|来源:|作者:姜光辉 薛燕华|访问:6733

 企业文化的产生既是对旧的管理“理性模式”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众所周知,旧的管理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迷信组织、制度和机器,忽视了非理性、非组织的东西,特别是忽视了企业的主体——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它在重视制度、组织等硬件的同时,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人的感情因素、文化因素。

  一、美国企业文化崛起众多历史要素

  1.美国企业文化崛起的经济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末以前,美国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经济强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等,在资本主义世界均占首位。在经济实力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时候,美国对别国的工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企业管理中的任何偏颇比如其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中偏重理性主义、忽视人文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弊端,也还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关注。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正当美国人沉醉于“联邦第一”、“世界老大”时候,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美国人才不得不冷静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许多美国企业研究人士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秘诀。经过对比,反省和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美国经济落后不仅仅在于技术落后问题,而且在于许多美国企业缺乏日本那样独特的企业文化。正如《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作者所指出的:“美国人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西德人,而是我们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一系列有关企业文化著作的出版,正是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从理论和实践探索重建企业之路和挽回经济颓势的一种尝试。所以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源于美国,根在日本”。

  2.美国企业文化崛起的社会根源

  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最突出的是职工队伍构成的变化。5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的产业结构和职工队伍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美国工人总数中,蓝领工人的比重迅速下降,白领工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80 年代初,美国只有13%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人们职业结构的改变,文化素养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必然影响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趣。对高技术、高智能职工的管理,显然不同于那些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工人的管理。新一代的劳动力由于富裕程度、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要求已不能成为他们工作的惟一动力。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当代阐释和践行

  阎世平认为“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诞生而诞生,伴随企业的消亡而消亡”,“企业是由一群人共同形成的组织或群体, 这个群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其独特的文化”。80年代和90年代初, 中国内地的企业文化主要是由理论界、政治思想界控制, 而具有执行企业文化的企业没有多少粉墨登台的机会和参与热情。当时最盛行的观念就是企业文化为政治思想服务, 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漂亮包装, 就像是皇帝的新衣。按以上理解, 企业就没有独立的、个性的文化,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全国大小企业所采用的材料、内容、形式、时间等都几乎协调一致。企业的文体活动也没有多少独创性。中国企业家在与外国企业合资或合作甚至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才认知了企业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外国的跨国巨头所具有的独特企业文化感染了中国企业家,特别是那些“海归派”、“MBA 学位班”等精英企业家开始重建、优化企业文化, 以便使自己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

  中国大陆跨国公司的范例:海尔企业文化生长在“文革”中, 曾为“知识青年”的张瑞敏领导下的青岛海尔集团之“航空母舰战斗群”在迈向国际化的三个阶段(“播种阶段”、“扎根阶段”、“结果阶段”),溶入世界文化, 创立了既很国又很世界的“海尔文化”。这种既独立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别于西方流行文化的海尔企业文化包括OECC管理法即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具体解释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还有“休克疗法”激励机制;另外海尔的“三融一创”即当地融资、当地融智、当地融文化, 创本土化世界名牌。海尔以“海”为最高理念, 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龙、神、黄土、红土、黑土等图腾符号。海尔集团有海一样的胸怀, 海一样的胆识, 海一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即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具有不可忽略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近百年来,中国文化遭受了严重破坏,似乎复兴和重建都难以实现。当今的中国文化有许多西方的洋意识和异国情调如宗教中的天主教文化、经济上的股票文化、社会生活的彩票文化。跨国公司的文化是独立于任何本土的文化,是无根无土或少根少土的温室文化和豆芽文化,没有季节,没有阳光的直射, 更没有水土不服的弊端。国际化企业的大杂烩文化到处都是“快乐老家”, 其独立性、独特性受到各国政府和公民的认同和容忍。中国的企业日益非本土化, 它们的企业文化离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远去。这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工商界和理论界广泛流传这个说法: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词是美国人杜撰出来的,企业文化的最早实践者却是日本人。可是这种说法可能缺乏历史的考察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也没有把原始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区别对待。既然企业文化可以叫公司文化,还可以称之为组织文化。世界各个国家的任何公司或者任何组织,甚至在正式成立以前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它的名称,牌匾,宗旨,等等。这些都是文化,它们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精神与传统。我们才开始引进国外企业文化。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巨大差异,国外企业文化到了大陆基本“水土不服”。洋为中用、土洋结合、挖掘民族传统菁华等综合策略与路径帮助许多中国的跨国企业成功进入世界百强之列。

 

读者评论

0

发表评论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请先登录,再评论。

在线咨询

 
远见卓识

远见卓识
翘楚论语
孙兵之略
高谈阔论
一得之见
实战群英

实战群英
本土实战
海外实战
行家出手
行业文化

金融行业
行业文化
电力行业
物流行业
烟草行业
建筑工程
房地产业
制药行业
矿业
机关文化

检察文化
法院文化
医院文化
税务文化
工商文化
海事文化
检验检疫文化
文化洞察

文化洞察
案例点评

案例点评
推荐文化
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
文化变革
当家者说

民营领袖
国有将帅
跨国头雁
域外舵手
跨文化园

跨文化园
跨文化视野
跨文化方法
品牌之路

品牌之路
品牌观点
品牌实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蓝靛厂东路2号B区15-5 
电话:400-008-7158
010-88892069 010-88892089 
010-88893006 010-88893008 
邮编:100097 
电邮:cmcc@7158.com.cn

管理咨询:
http://www.topduty.com
企业文化咨询:
http://www.cm7158.com